韋納的歸因理論簡介

  歸因理論是關於判斷和解釋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的原因的一種動機理論。在學校情境中,學生常提出諸如此類的歸因問題,如:“我為什麼成功(或失敗) ”“為什麼我生物測試總是考不過人家”等等。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Weiner,1974)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六個原因:

  • 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
  • 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曾否儘力而為;
  • 工作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工作的困難程度;
  • 運氣,個人自認為此次各種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 身心狀況,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
  • 其他,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外,尚有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因素(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

  以上六項因素作為一般人對成敗歸因的解釋或類別,韋納按各因素的性質,分別納入以下三個向度之內:

郭証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洛·梅英語Rollo May,1909年4月21日-1994年10月22)是一位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家。他在1969年期間撰寫了具有影響力的書《愛與意志》。他經常被和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存在主義哲學聯繫在一起。梅是神學家保羅·田立克的一位親密朋友。羅洛·梅的作品包括《愛與意志》和《創造的勇氣》,後者的題目紀念了田立克的《存在的勇氣》。

生平[編輯]

1909年,羅洛·梅生於艾達(Ada),俄亥俄州。他經歷了一個坎坷的童年,他的父母離異並且他的姐姐患上了精神病。他的受教育經歷使他進入了密西根學院主修英語和奧柏林學院以獲得學士學位(BD),他在希臘教了一段時間的書,1938年期間進入聯合神學院以獲得神學學士學位,並且最後1949年期間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以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羅洛·梅是位於聖弗蘭西斯科的塞布魯克研究生院和研究中心(Saybrook Graduate School and Research Center)的創立者和資深成員。

郭証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弗洛姆的作品以紀錄社會政治以及作為基礎哲學和心理學著名。   

弗洛姆於1941年發表他的第一本重大著作《逃避自由》。1947年出版其續集——《為自己的人》。這兩本著作概述了弗洛姆的人的本性理論中人的性格理論。弗洛姆最流行的著作是1956年出版的《愛的藝術》,他在這著作中概括並補充了《逃避自由》和《為自己的人》及其他著作中的人性理論。   

郭証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習得性無助”的來源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隨後的很多實驗也證明瞭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生。

郭証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思緒反芻不健康?怎樣停止?

 

郭証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前言

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1896~1980)原本是位生物學家,致力於研究兒童智力發展,並且建構出一套有關於人類認知發展的理論,其理論企圖描述新知識獲得的歷程,以及在歷程中所產生的訊息處理策略和表徵方式的改變;而另一方面,他的理論對於西方教育的改革起了深遠的啟示。因此,無論是對於心理學或是教育,皮亞傑都是位具有開創性啟發與重大影響的人物。

郭証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簡介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

  1926年入康乃爾大學,三年後轉至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心理學,在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離任,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到布蘭戴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征進行研究。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兩個雜誌的首任編輯。

郭証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卡爾·羅傑斯1902年1月8日生於美國伊利諾斯的奧克派克。是家中的六個子女中的第四位,父親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師,母親主持家務,同時也是位虔誠基督教徒。

  卡爾·羅傑斯12歲的時候,全家遷至一個離芝加哥30英里的農場,在那裡度過了他的青年期,由於嚴格的家教和繁瑣的家務,卡爾變得孤僻、獨立和自我約束

郭証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為學派~古典制約】課後筆記

【行為學派~古典制約】
 

郭証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定義

艾瑞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 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 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郭証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