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言佳句

1.性格決定命運。

2.思想的動搖並非在正確與錯誤之間左右不定,而是在理智與非理智之間徘徊。

3.當愛支配一切時,權力就不存在了;當權力主宰一切時,愛就消失了。兩者互為對方的影子。

4.適用於一切的生活處方並不存在。

5.由於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邁出了動物界。

6.不是哥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哥德。

7.沒經過激情煉獄的人從來就沒克服過激情。

8.文化的最後成果是人格。

9.I+We=Fully I,(我+我們=完整的我)。

10.外向直覺型個性適合於當今許多革新領導人物。(以上尋獲自網路資料)

二、生平簡介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學家、著名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派的創始人,他強調心理結構的整體性,提出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和原型(archetype)等概念,擴大了潛意識的內涵,對心理學及宗教、歷史、藝術、文學等有深遠影響。

1875年榮格出生於瑞士山區的一個鄉村裡,父母和祖先都是因襲傳統的人。由於父母關係緊張,他從小養成了孤獨的性格。少年榮格靦腆而敏感,常常與父母的信念、老師的要求相悖。他和同學相比很特別、脆弱,而且易受傷害。當受到不公正待遇時,他容易發怒。也正是在這時候他開始了對自己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的思考。

1902年榮格獲得蘇黎士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05年任該校精神病學講師。後來辭職自己開診所。1906年他與佛洛伊德開始通信,對佛洛伊德充滿仰慕之情。1907年他前往維也納與佛洛伊德見面,二人成了親密的朋友和同事。榮格曾是佛洛伊德最為鍾愛的弟子,師徒二人相處甚歡,意氣相投,佛洛伊德也一度將他視為自己的衣缽傳人,是他心理學王國的王儲。後來二人因為學術上的分歧而分道揚鑣,這是榮格生命中的一次最大的打擊,使他經歷了從未體會過的迷憫、惶恐和孤獨,但當他度過這段黑暗時期之後,他的事業開始日漸輝煌。

榮格對東方文化和宗教一直很感興趣,並借用到了他自己的理論當中。在他生前,曾寫過幾篇文章,論及心理學和東方宗教。他的涉獵很廣,藏傳佛教、印度瑜伽、中國的道學和易經、日本的禪學和東方的冥想,都有過深入的思考。他還曾引用過中國煉金術的理論和佛教的曼陀羅圖治療過精神病。

三、人格隧道的盡頭: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

榮格認為人格結構由三個層面組成:意識 (自我)、個人潛意識 (情結)和集體潛意識 (原型),這和佛洛伊德的提法有所不同。

1.意識(conscious)

意識是人格的最上面一層,能被人覺知,如我們所覺察到的記憶、思維和情緒等。意識的作用就是使人適應周圍的環境。自我(ego)則是意識的中心。榮格認為意識只是心靈中很少的一部份,扮演門衛的角色,選擇和淘汰潛意識。在門衛處有一條水準線,自我就是控制這條水準線的主人。

2.個人潛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

個人潛意識是人格結構的第二層,作用要比意識大。它包括一切被遺忘的記憶、知覺和被壓抑的經驗,以及夢和幻想等。個人潛意識相當於佛洛伊德的前意識,可以進入意識的領域。榮格認為個人潛意識的內容是情結。情結往往具有情緒色彩,是一組一組被壓抑的心理內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潛意識叢,如戀父情結、批評情結、權利情結等。當我們說某人具有某種情結時,是說這個人沈溺於某種東西而不能自拔,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上了「癮」。最早榮格認為情結起源於童年時期的創傷性經驗。後來他覺得情結必定起源於人性中比童年時期的經驗更為深邃的東西。在這樣一種好奇心的鼓舞下,他發現了精神中的另一個層次-集體潛意識。

3.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

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潛意識,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從一些包含著深化主題和宗教象徵的材料中,如他自己的和病人的夢和幻象,還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覺,榮格發現了集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和個人潛意識的區別在於:它不是人後天學來的,而是由種族先天遺傳的,而且它不是被遺忘的部分,而是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東西。榮格曾用島打了個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島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由於潮來潮去而顯露出來的水面下的地面部份,就是個人潛意識;而島的最底層是作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們的集體潛意識。

四、心靈的原子能:原型

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的內容是原型(archetype)。原型與本能差不多,都是人格中的根本動力,原型在心理上追求它的固有目標,而本能在生理上追求滿足。原型是由於人類祖先歷代沈積而遺傳下來的,不需要借助經驗的幫助,只要在類似的情境下,人的行為就會和祖先一樣。科學發明或藝術創造的如有神助、神來之筆等,就是原型在顯身手。榮格認為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如出生原型、死亡原型、騙子原型、魔鬼原型、太陽原型、武器原型等。當一種與特定原型相對應的情境出現時,這種原型就被激發,並不可抗拒地表現出來,就像一種本能的衝動。

榮格反覆告誡我們:當被釋放的潛意識內容沒有採取適當的保護和預防措施時,就有可能導致危險的後果。因為它可能會壓倒意識,使意識崩潰,引起嚴重的後果,甚至會導致精神錯亂。他把原型的爆發力比作被釋放的原子能。

原型具有一種與原子世界相同的特點,就是研究者越深入到微觀物理世界的深處,他發現在那裡被束縛的爆發力就越具有毀滅性。

每個原型都具有雙重性-光明與黑暗,所以,當它從潛意識的深處跳出來時,其力量的黑暗面就會引起虛妄的幻想。心理不健全的人很脆弱,會因為原型以它意想不到的可怕的一面出現而精神失常,出現走火入魔。

五、人格的四合一

多重人格往往是帶有貶損意味的,實際上,每個人都是不同人格特質混合而成的產品。榮格認為人格主要有四個原型:人格面具和陰暗自我、阿尼瑪與阿尼姆斯。

1.人格面具(Mask):總是討好別人,按著別人的期望行事,和真正的你並不一致,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表裡不一。

2.陰暗自我(Shadow):陰暗自我是人內心最黑暗的東西,包括一切不道德的欲望、情緒和行為,是人的獸性的一面。

3.阿尼瑪(Anima):阿尼瑪是指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質,拉丁文的原意為。榮格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女人的原型和一個男人的原型,就好像男性也會分泌雌性激素,女性也會分泌雄性激素。當阿尼瑪高度集中時,就能讓男性變得女性化,容易激動、多愁善感、好嫉妒和愛慕虛榮。

4.阿尼姆斯(Animus):阿尼姆斯是指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質,拉丁文的原意為。當阿尼姆斯高度集中時,就會使女性變得男性化,富有攻擊性,追求權力,並引起內心衝突。

對阿尼瑪和阿尼姆斯運用最多的是在男女感情方面。如果人身上沒有一點兒異性特質,那男女之間就不可能相互理解,更談不上心有靈犀一點通了。當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女人,很有可能是因為這個女了很符合他身上的阿尼瑪,所以覺得親切和默契,就像是自己的另一半。當然,如果一個人身上的兩種特質失去平衡,男性變得小女人氣,或者女性變得大男人氣,都容易引起男女間的衝突,嚴重時還會導致心理變態。

六、內向和外向的人

我們描述一個人的性格時,常常用到內向、外向這樣的形容詞。這種對人格的劃分也是榮格的學說之一。榮格早年在字詞聯想測驗中發現,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結表現。後來他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和與各種人的廣泛接觸,提出把人分為兩種:外向型和內向型。

1.外向型

外向型的人往往很關心外面的世界,這種人喜歡運動,愛說話,喜歡社交,愛熱鬧,很自信,也很開朗樂觀,容易適應新環境,但是比較輕率,喜歡趕時髦。這種人走極端的話,會得神經症。

2.內向型

內向型的人往往很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愛思考,喜歡安靜,善於內省,但不夠自信,也不善於交朋友,顯得孤僻和害羞,對宗教、哲學容易感興趣。這種人如果走極端,可以發展為精神病。

不過,沒有純粹外向或內向的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外向或內向,只不過有的人外向特徵占優勢,有的人內向特徵占優勢。這兩種特徵也說不上誰好誰壞,各有其優缺點。有一種有趣的現象是兩種類型的互補效應:內向的人心裡面羨慕外向的人,外向的人又對內向的人很感興趣,這種情況在異性交往中尤其常見,性格相反的人反而更容易互相吸引。

七、人格的八大類型

榮格也提出了人格的四種功能類型,他將二者搭配組合,就形成了八種性格類型,分別是思維外向型、思維內向型、情感外向型、情感內向型、感覺外向型、感覺內向型、直覺外向型和直覺內向型,具體表現如下

1.思維外向型:按固定的規則生活、客觀而冷靜、積極思考問題、武斷、感情壓抑。

2.思維內向型:獨處的願望強烈、實際判斷力差、社會適應差、智力發達、忽視日常生活實際、感情壓抑。

3.情感外向型:極易動感情、尊重權威和傳統、尋求與外界的和諧、愛交際、思維壓抑。

4.情感內向型:安靜、有思想、感覺靈敏、對於別人的感情和意見漠不關心和迷惑不解、思維壓抑。

5.感覺外向型:求歡樂、無憂無慮、社會適應力強、不斷追求新異的感覺刺激、或許好吃、對藝術品感興趣、直覺壓抑。

6.感覺內向型:生活受情景所決定、被動、安靜、藝術性強、不關心人類事業,只顧身旁發生的事情、直覺受壓抑。

7.直覺外向型:做決定的不是依據事實,而是憑預感、不能長時間堅持某一觀點,好改變主意、富於創造性、感覺受壓抑。

8.直覺內向型:偏激而喜歡做白日夢、觀點新穎但稀奇古怪、冥思苦想、很少為人理解,但不為此煩惱、以內部經驗指導生活。

●本篇原出處:教師甄試的家(http://my.so-net.net.tw/iu999/epaper/12epaper/12etest.htm) 參閱自崔麗娟著 心理學是什麼 揚智出版

 

5e657f95a4f704301a2c3fee95ad61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証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